掌握實驗室常見危險化學品知識,對實驗室安全至關重要,FM認證防火安全柜,FM認證防爆柜,FM認證防火柜,實驗室危化品柜,fm認證危化品專業柜,實驗室危化品暫存柜,fm認證危化品柜,危化品柜,易制爆危化品柜對化學品的管理能起到重要作用。詳細信息如下:
根據危險化學品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手冊設立了中文名、別名、特別警示、危險性、理化特性及用途、個體防護、應急行動等項目。項目設立情況及其說明如下:
【中文名】化學品的常用中文名稱。
【別 名】化學品的其他中文名稱。包括俗名、商品名、學名等。
【特別警示】主要描述應急救援過程中應急指揮和處置人員應特別注意的問題:如化學品的重要危害信息,應急處置時需特別注意的事項等。
【化學式】包括化學品的分子式和結構式。
【危險性】
危險性類別:依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GB 13690-92),劃分物質所屬危險性類別。
燃燒爆炸危險性:描述化學品本身固有的,或遇明火、高熱、震動、摩擦、撞擊以及接觸空氣和水時所表現出的燃燒爆炸特性。
健康危害:描述危險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急性中毒的表現。職業接觸限值采用國家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GBZ 2 1—2007)。分為最高容許濃度(MAC),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標有(皮)的物質,表示該物質可通過完整的皮膚吸收引起全身效應。標有(敏)的物質,表示該物質可能有致敏作用。致癌性標識按國際癌癥組織(IARC)的分級, (G1)表示“確認人類致癌物”、(G2A)表示“可能人類致癌物”、(G2B)表示“可疑人類致癌物”。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的濃度(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and health,IDLH),指空氣中可以立即威脅生命,或者引起不可逆或遲發性的健康損害,或者妨礙勞動者從危險環境中逃生能力的任何有毒、腐蝕或窒息性物質的濃度。具有爆炸性物質的IDLH值是依據其爆炸下限(lower explosive limit,LEL)的10%制定的。急性毒性用半數致死量(LD50)和半數致死濃度(LC50)指標表示。
環境影響:主要描述了物質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尤其是對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及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性,在生物中的富集性和生物降解性。另外,對于少數能對臭氧層造成潛在影響的物質,還指出了其臭氧消耗系數(ODP)。
【理化特性及用途】
理化特性:簡述常溫常壓下物質的顏色、存在狀態、水溶性等。根據化學品常溫下的狀態,選取與危險性密切相關的參數:氣體選取相對密度(相對于空氣)、爆炸極限;液體選取沸點、相對密度、蒸氣相對密度、閃點、爆炸極限;固體選取熔點、相對密度(相對于水)。
用途:介紹物質的主要用途。
【個體防護】介紹應急處置過程中應急作業人自應采取的防護措施。
根據事故引發物質的毒性、腐蝕性等危害程度的大小,個人防護一般分三級,防護標準如下表所示。
級別 | 形式 | 防化服 | 防護服 | 防護面具 |
一級 | 全身 | 內置式重型防化服 | 全棉防靜電內外衣 | 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全防型濾毒罐 |
二級 | 全身 | 封閉式防化服 | 全棉防靜電內外衣 | 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全防型濾毒罐 |
三級 | 呼吸 | 簡易防化服 | 戰斗服 | 簡易濾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護器材 |
選擇全防型濾毒罐、簡易濾毒罐或口罩等防護用品時,應注意:
(1)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不低于18%;
(2)不能用于槽、罐等密閉容器環境。
【應急行動】
隔離與公共安全:事故發生后為了保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應采取的措施。為了保護公眾免受傷害,給出在事故源周圍以及下風向需要控制的距離和區域。
初始隔離區是指發生事故時公眾生命可能受到威脅的區域,是以泄漏源為中心的一個圓周區域。圓周的半徑即為初始隔離距離。該區只允許少數消防特勤官兵和搶險隊伍進入。手冊中給出的初始隔離距離適用于泄漏后最初30min內或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
疏散區是指下風向有害氣體、蒸氣、煙霧或粉塵可能影響的區域,是泄漏源下風方向的正方形區域。正方形的邊長即為下風向疏散距離。該區域內如果不進行防護,則可能使人致殘或產生嚴重的或不可逆的健康危害,應疏散公眾,禁止未防護人員進入或停留。如果就地保護比疏散更安全,可考慮采取就地保護措施。
風向
手冊中給出的初始隔離距離、下風向疏散距離適用于泄漏后最初30min內或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參考者應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如泄漏量、氣象條件、地理位置等做出適當的調整。
初始隔離距離和下風向疏散距離主要依據化學品的吸入毒性危害確定。化學品的吸入毒性危害越大,其初始隔離距離和下風向疏散距離越大。影響吸入毒性危害大小的因素有化學品的狀態、揮發性、毒性、腐蝕性、刺激性、遇水反應性(液體或固體泄漏到水體)等。確定原則為:
(一)陸地泄漏
1.氣體
(1)劇毒或強腐蝕性或強刺激性的氣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500m,下風向疏散至少15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2)有毒或具腐蝕性或具刺激性的氣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200m,下風向疏散至少10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3)其他氣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100m,下風向疏散至少8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2.液體
(1)易揮發,蒸氣劇毒或有強腐蝕性或有強刺激性的液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300m,下風向疏散至少10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蒸氣或煙霧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2)蒸氣有毒或有腐蝕性或有刺激性的液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100m,下風向疏散至少5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蒸氣或煙霧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3)其他液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50m,下風向疏散至少3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蒸氣或煙霧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3.固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25m,下風向疏散至少100m。
(二)水體泄漏
遇水反應生成有毒氣體的液體、固體泄漏到水中,根據反應的劇烈程度以及生成氣體的毒性、腐蝕性、刺激性確定初始隔離距離、下風向疏散距離。
1.與水劇烈反應,放出劇毒、強腐蝕性、強刺激性氣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300m,下風向疏散至少10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2與水緩慢反應,放出有毒、腐蝕性、刺激性氣體
污染范圍不明的情況下,初始隔離至少100m,下風向疏散至少800m。然后進行氣體濃度檢測,根據有害氣體的實際濃度,調整隔離、疏散距離。
火災事故的隔離距離取自《2008 Emergency Response Guidebook》(簡稱2008ERG)。2008ERG是由加拿大運輸部、美國運輸部和圣西哥交通運輸秘書處共同出版的,主要針對化學品運輸事故。如果儲罐、生產(使用)裝置發生化學品事故,手冊中給出的距離只能作為參考,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增大隔離距離。
泄漏處理:指化學品泄漏后現場應采取的應急措施,主要從點火源控制、泄漏源控制、泄漏物處理、注意事項等幾個方面進行描述。手冊推薦的應急措施是根據化學品的固有危險性給出的,使用者應根據泄漏事故發生的場所、泄漏量的大小、周圍環境等現場條件,選用適當的措施。
火災撲救:主要介紹發生化學品火災后可選用的滅火劑、禁止使用的滅火劑以及滅火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急救:指人員意外受到化學品傷害后需采取的急救措施,著重現場急救。解毒劑的使用方法、使用劑量,須遵醫囑。
ppm為非法定計量單位,但為了便于讀者使用本手冊予以保留。
本手冊僅供危險化學品事故現場應急救援人員參考,有異議之處,請咨詢有關專家。